欢迎来到行读衡水 • 全域研学服务平台
大家都在玩
学什么
去哪学
全部
红色教育
传统文化
劳动实践
自然生态
国情教育
国防科工
换一批
服务机构
研学基地
董学村
董学村位于衡水市故城县房庄镇,汉时称作十里长村,是董仲舒下帷讲学之地。作为董仲舒文化主题研学旅游村,董学村致力打造成为小而美、专且精,创新示范的董子研学目的地,是衡水市儒乡衡水董子故里文化旅游区中学板块,将成为河北省具备历史文脉传承的产业振兴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
进入基地
耿长锁纪念馆
耿长锁纪念馆坐落于饶阳县五公镇五公村,总投资1600万元,总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已经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学习实践基地、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三走进”活动实践基地。
进入基地
研学协会/联盟
研学资讯
名单公示!这些单位拟被评定为市级研学旅游基地、营地
衡水市研学旅游工作专班办公室 关于拟评定昊和沁园家风家训主题文化街区等34家研学旅游单位为衡水市研学旅游基地、衡湖湾智慧农业嘉年华等3家研学旅游单位为培育类衡水市研学旅游基地、衡水铁路电气化学校等3家研学旅游单位为衡水市研学旅游营地的公示 为全面提升我市研学旅游发展水平,进一步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促进教育减负提质,打造我市高品质研学旅游基地,按照《衡水市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创建与评定工作规程(试行)》相关标准和要求,衡水市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评审委员会对前期上报的45家研学旅游单位进行了严格的现场评定验收,拟评定以下34家研学旅游单位为衡水市研学旅游基地,具体名单为: 同时,为加快全市研学旅游发展,有序推进研学旅游基地建设,拟评定以下3家研学旅游单位为培育类衡水市研学旅游基地,具体名单为: 另外,为提升我市研学旅游品质,拟评定以下3家研学旅游单位为衡水市研学旅游营地,具体名单为: 现对以上衡水市研学旅游基地、培育类衡水市研学旅游基地以及衡水市研学旅游营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自公示之日起计算),如对公示单位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向衡水市研学旅游工作专班办公室反映。反映情况要具体详实,并请留下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核查。 异议受理单位:衡水市研学旅游工作专班办公室 地址:桃城区中心街南头文化艺术中心 电话:0318-2105030   衡水市研学旅游工作专班办公室 2025年2月8日
08-15
“校家社全域科学行动”实践模式如何构建?这个案例可供参考
“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借助“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平台,以学校为核心,向家庭延伸,向社会拓展,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深度融合的“校家社全域科学行动”实践模式。 空间创设全贯通 学校对校家社现有资源进行适度改造与综合利用,让科学“看得见”:在校园内开辟探秘园,打造了从宏观想象空间到微观视角的21个探索发现区域,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各班级学生可自主申请参观或开展实验;鼓励有条件的家庭为孩子创设“科普书角”“探索阳台”“发现园地”等开展家庭微型科学实践和成果分享的空间;与外界携手构建了“创造工业类”“现代农业类”“科技人文类”“科学技术类”四类共12个基地,与省市博物馆、社会科技研发实践基地、企业创新研发基地等合作建立科学研学基地,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参观实践,累计达1万多人次。 课程开发全覆盖 学校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围绕“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与技术”四大板块,精心打造依托教材的“基础、拓展、特色”三级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基础课程以“人人可探索”为目标,梳理一至六年级的科学教材内容,精选78个重点探究实验;拓展课程以“人人会探索”为导向,结合不同地域和季节特点,设计“24本科学阅读”“24个科学观察”“24个科学探索”“24个科学创作”拓展课程;特色课程以“人人乐探索”为追求,开发“小微景大生态”“小飞船大梦想”“小地貌大奇特”等9个主题特色课程。 “课堂导学、家庭助学、社会研学”的“三学”课程实施模式,促进学生思维进阶,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能力。 实践活动全融入 围绕《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探究实践”,学校积极开发涵盖线上线下“五小”系列活动和“少年科学院”研究活动两个板块,遵循探问、究理、践真知的实践逻辑,打破时空限制,激活实践的育人价值。 线上线下“五小”系列活动包含五项内容:一是“时时小问号”,学校设立“十万个为什么”专栏,把学生在科学观察、实验、调查中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形成“华南实验小学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二是“天天小阅读”,学校提供科普阅读书目,学校午读安排10分钟,家庭晚读也安排10分钟,确保学生每日科普阅读达20分钟。三是“周周小实验”,学校按年段推送周末小实验,涵盖教材延伸小实验、生活小实验、自然现象小实验等,学生动手操作并撰写实验小报告、小论文。四是“月月小挑战”,每月初,学校发布挑战项目,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挑战,包括限定材料挑战、任务挑战、闯关挑战等。五是“小小科技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立亲子科技节、校园科技节、基地科技节、社团科技节等,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探究乐趣。 “少年科学院”是由有着共同科学探究兴趣的学生自发组建的各类校园研究所或社团,目前已成立“范皓宇昆虫研究所”“姜凌坤魔方研究所”等7个“小小科学研究所”。同时,学校还设有科技、创客、机器人、电子、编程等79个科学社团,帮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感受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导师引航全参与 学校充分发挥专家、名师工作室、伙伴合作营的导航作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一是聘请江苏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组建工作站,为科学教育指引方向;二是鼓励优秀科学教师或有专长的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开展专题研究;三是招募语文、美术等学科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及家长志愿者,成立伙伴合作营。目前,学校已建成10个特聘专家工作站、10个科学名师工作室、10个家长科学指导站、10个科学特色班。 综合评价全过程 学校设计“华小科学家”成长印记手册,评价体系包含积分、争章、成长印记三个板块。过程积分主要依据相关项目进行记录和积分生成;奖章设有“科学小能手”“科学小达人”“科学小博士”“科学小院士”“华小科学家”五个进阶奖章,学生依据过程积分综合评定,积满特定分数即可获得相应奖章;成长印记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价,记录学生积分、争章情况,为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提供多样化评价机会。目前,学校共评选出6名“华小科学家”、20名“科学小院士”、60名“科学小博士”、600名“科学小达人”、3000名“科学小能手”。 “校家社全域科学行动”凝聚了科学教育的合力,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成长需求。学校荣获“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江苏省教学改革课程基地学校”称号。两项学生成果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多名学生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一、二等奖。(作者:宗立 朱小琴 王文忠,单位系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
08-15
工业+研学 解锁“硬核”玩法
作为共和国工业奠基地,辽宁的工业遗址遗迹数不胜数,同时,还建有各类工业主题展馆。除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外,辽宁还有三座工业主题展馆被写入中小学教材。 卡戳儿的风吹到了鞍钢 2024年10月30日,一群来研学的孩子被鞍钢博物馆里红白相间的盖章机所吸引。他们人手一本盖章卡册,将其放入盖章机中,手握红色手柄向下按压,即解锁了“苏联产的无缝钢管定径机”“老一号高炉铁水罐车”“一号高炉”“柳条帽”等宝藏密码。 鞍钢博物馆文创部开发人员李博说,为增强体验感和互动性,鞍钢博物馆推出盖戳打卡活动,受到参观者欢迎。通过盖章,参观者既能了解辽宁工业文化,又能沉浸其中体会“寻宝”的乐趣。 如果说辽宁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重要基地,那么鞍钢便是“重中之重”。在初中历史教材中,“一五”时期鞍钢三大工程中的无缝钢管厂和大型轧钢厂这两项都以插图形式展现,由此可见鞍钢举足轻重的地位。 印在人民币上的矿山 “你看,这就是我们海州露天矿,当年这里特别辉煌,要不然也不能印在人民币上。”站在海州露天矿,讲解员王双园说。 在矿山公园广场上,一个大型设备电镐既代表着矿山曾经的辉煌,也代表着它所经历的沧桑。海州露天矿因为是“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被写入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1960年,我国发行的第三版人民币5元背景图案就是海州露天矿电镐进行煤炭开采作业的场景。当时,海州露天矿作为共和国经济的重要“输血者”,为国家生产煤炭作出了重要贡献。据老工人回忆,那时矿上白天热火朝天,晚上灯火通明,几十台蒸汽机车盘旋穿梭,煤炭资源源源不断送往全国各地。这也成为中国煤炭工业史上永恒的记忆。 战斗机主题公园 走进沈飞航空博览园,仿佛置身于飞行的世界。一架架排列整齐的歼击机停放在草坪上,各种型号的飞行器和发动机陈列在展柜里。 1956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原名56式)从沈阳腾空起飞,直冲云霄。歼-5全部采用中国自制零件,歼-5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航空工业跨入了喷气时代。空军战斗英雄吴克明在回忆中多次提到驾驶国产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时的场景。这是他的第一次,也是中国人的第一次。 如今,沈飞航空博览园也是一座传承航空报国精神的“战斗机主题公园”。几代沈飞人薪火相传,不懈奋斗,研制生产出40多种型号、数千架歼击机并装备部队,填补了一系列国防建设的空白,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这里也被誉为“中国歼击机摇篮”。 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张 颖
08-15
各地动态|亲子研学,开启国风文化探索之旅
12月7日,和平区妇联联合长白万象汇启动“儿童友好 研创未来”——沈阳市和平区“乐学家庭”亲子研学项目,进一步发挥“万象儿童友好商圈”作用,优化儿童友好公共服务,提升儿童友好成长空间。 在市、区妇联的指导下,“万象儿童友好商圈”成立以来,通过各类社会角色体验课、非遗文化公开课为辖区儿童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儿童文化产品。本次研学项目以“国风研学——敦煌寻境之旅”为主题,是在寒假期间面向儿童开展的系列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壁画手作、竹编篾趣、手鼓再创等敦煌文化遗产的制作体验,加强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浓厚儿童和家长的家国情怀。 首场研学活动“敦煌彩画·壁画手作”在15名儿童的画笔下着色开启。授课老师介绍了敦煌壁画的色彩特点,以及壁画中九色鹿、飞天等常见图案和故事。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设计画稿,在泥板上绘制轮廓,最后选择合适的颜料为画稿填充颜色、发挥创意。现场的小朋友仿佛置身于莫高窟,化身为小小艺术家,在每一笔颜色填涂中感受敦煌文化瑰宝的赓续守护。 此次“乐学家庭”亲子研学项目将贯穿寒假,不断丰富“儿童友好商圈”内涵,为儿童和家长提供优质服务,着力推动儿童友好的人文环境建设。未来,“儿童友好商圈”将立足提升儿童友好公共服务、提供成长空间,开展更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推动形成积极健康的儿童发展环境,营造“童心同享、友好沈阳”的浓厚氛围。
08-15
科普日活动|苏家屯区科协开展“科技一日游”研学活动
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即将拉开序幕,为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宣传创新文化,9月12日,苏家屯区科协组织青少年及社区科普大学学员70余人走进辽宁省科技馆,开展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的研学活动。 青少年体验省科技馆科普设施 在活动展区,青少年们通过亲身体验“地震”场景,掌握了正确的防震避险知识;通过正确使用灭火器,提高了消防安全意识;通过观看急救演示,学习了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在深海蛟龙展馆中,深刻了解了我国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在眼健康科普馆里,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在《和谐中国》的歌声中,看到了一群“翩翩起舞”的机器人,憨态可掬的“舞蹈演员”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整个活动展区充分体现了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科技的魅力,增强大家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社区科普大学学员们参观成果展 社区科普大学的学员们参观了辽宁科技创新成果展。通过讲解员的细致讲解和现场实物、模型、多媒体、展板的展示,学员们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了辽宁省陆海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了科学素养。 活动最后,所有人共同观看了电影《北极:冰冻星球》,通过发生在北极这片冰雪王国中人类与动物突破极限、繁衍生息的精彩故事,了解了北极的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增强了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 苏家屯区科协将围绕全国科普日活动主题,组织开展系列科普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居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普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08-15
“少年文化行”激发辽宁文旅融合新动能
新华网沈阳10月31日电(记者姜兆臣)10月30日,辽金历史文化主题研学活动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这是2024年辽宁省“少年文化行、艺起游辽宁”研学营活动的最后一项内容。据了解,辽宁省自今年5月18日启动“少年文化行、艺起游辽宁”研学营活动以来,已经有2000余名师生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激发了辽宁文旅融合的新动能。  “少年文化行、艺起游辽宁”研学营活动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旅游教育中心、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演艺事业交流中心承办。活动依托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优质的文博、非遗、演艺等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了文旅融合新动能。目前“少年文化行、艺起游辽宁”研学活动已经成为一个旅游品牌。   “少年文化行、艺起游辽宁”研学营活动启动以来,相继举办了“博古通今、不负少年志”文博主题研学;“非遗传承、浸润少年心”非遗主题研学;“艺术之光、点亮少年梦”艺术主题研学;“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情”红色文化研学等共计30场系列研学活动。目前已走进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大剧院、辽歌大院、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丹东鸭绿江断桥、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等地,内容包括聆听专家讲座、参与研学课程、制作特色文化作品、交流活动心得等,引导广大学生传承历史文化,感受艺术魅力,厚植家国情怀。
08-15
优秀研学导师
更多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