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行读衡水 • 全域研学服务平台

生态文明视角下,高中地理跨学科研学主题实践活动如何设计实施?

“双新”背景下,加强不同学科融合,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实行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路径。地理学科是高中阶段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在高中地理跨学科研学主题实践活动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 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深入了解自然保护区对维持生态安全的意义,见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彰显高中地理跨学科的育人价值,本文以“考察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探索和开展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高中地理跨学科研学主题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 一、科学考察前期准备阶段 1.确定考察主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专题探究,讨论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上海版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5单元设置了“自然保护区研学之旅”实践活动,新教材高中必修《地理1》第4单元的主题11活动部分增加了估测土壤质地的实验。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入海口,崇明岛最东端,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中转站。基于新课标及上海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笔者确定“考察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学实践活动主题,利用周末,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水土实验、调查访谈、考察汇报等活动,开展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地理跨学科研学主题实践,培养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理念。 2.制定考察目标 高中地理跨学科研学主题实践考察依据新课标的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结合上海版新教材内容,本文采取“课堂教学与野外考察相结合,融合实验探究”的教学形式,在地理、生物学、化学等不同学科知识中找到跨学科契合点,为实践活动奠定学科融合基础(见表1)。为提高学生考察的学习效能,依据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本活动制定如下考察目标。 表1 “考察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学科研学主题实践活动学习任务 考察目标1: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察,了解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通过实地调查,深刻理解建设自然保护区对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能对未来保护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考察目标2:运用采样工具正确采集土样和水样,估测土壤质地,测量水样温度、盐度、酸碱度等,提升在真实环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 考察目标3:在考察活动中,提升探索自然和人文的兴趣,树立尊重自然、响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培养多学科综合素养。 二、科学考察实践实验阶段 学生是本次考察活动的主体,教师将学生分为地质地貌组和水文生物组。教师布置考察任务,设计实践活动:参观东滩保护区1、4号馆,观察东滩保护区的动植物,科学、安全地采集、测试水样、土样,访谈东滩保护区工作人员。每个实践活动均有相应的任务单,活动任务融合地理、生物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见图1)。 图1 考察实践活动过程示意图 注:崇明岛周围水域平均水温19.6℃左右,随季节变化明显,8月水温高,为26.8~30.6℃,3月水温较低,为8.6~10.6℃。长江口海域平均盐度为18.1‰~32.1‰,长江口内pH值平均春季为7.73,夏季为7.78,秋季为7.88,冬季为7.98。 1.野外考察实施 (1)参观东滩保护区1、4号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工作人员带领下依次参观保护区1号馆(生命之源馆)和4号馆(生命映像馆)。首先,学生参观保护区1号馆,聆听讲解员介绍保护区发展历程、保护区功能区划分、主要动植物类型等。然后,学生在4号馆观看各种鸟类标本和全球鸟类迁徙路线图。学生利用手机、笔记本等工具及时记录并完成任务单相应任务(地质地貌组完成任务1、2、3,水文生物组完成任务1)(见图2、图3)。 图2 地质地貌组考察任务单 图3 水文生物组考察任务单 (2)观察东滩保护区的动植物 师生共同前往保护区栈道,观察到潮滩水位较深,有大量芦苇,看到芦苇底部有许多底栖生物。通过讲解员介绍,师生了解到芦苇繁殖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强,有促淤、固堤、护坡、控制杂草的作用,还能为底栖生物提供生长环境,是东滩保护区主要的本地植被类型。同时,讲解员带领学生观察了崇明东滩的主要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并结合互花米草的结构模型,详细介绍了崇明东滩从引种互花米草到现在水淹、拔除的原因。学生用手机、相机及时拍照记录下观察到的鸟类,并向讲解员询问鸟的种类,完成任务单相应任务(地质地貌组完成任务4、5,水文生物组完成任务2、4)。 (3)科学、安全地采集水样、土样 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讲解了如何科学、安全地采集水样、土样。师生一起在保护区河道内用玻璃瓶取水样,在玻璃瓶上贴上标签并填写取样地点和时间。之后,师生一起在保护区地表用铲刀取表层土壤样品装入密封袋,密封袋上注明取样地点和时间,并将水样和土样带回保护区2号馆(生命驿站)1楼自然教室进行土样和水样实验。 (4)访谈东滩保护区工作人员 参观、取样结束后,师生共同前往保护区2号馆(生命驿站)1楼自然教室进行访谈活动。针对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迁徙候鸟数量的变化以及如何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等话题,一位学生与工作人员面对面访谈,其他学生在访谈任务单上认真记录,随时提问,完成访谈任务(见图4)。 图4 访谈任务单 2.室内实验过程 (1)水样实验,判断水质状况 实验准备如下。 ①水文生物组学生3人一组,共分为三组。 ②保护区河道内所取的3瓶水样、3个1L的量杯、3个温度计、3个光学手持盐度仪、3个手持pH计、干净软布若干。 ③将保护区河道内所取水样分别倒入3个1L的量杯中,每组配备1个温度计、1个光学手持盐度仪、1个手持pH计。 教师演示仪器操作规范后,学生首先观察水样颜色,然后开始操作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水质状况。 温度实验:①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②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样;③将读取数值记录在任务单上。 盐度实验:①打开盖板,用软布擦干净棱镜;②利用吸管吸取量杯中的水样,将其均匀滴在盐度仪的棱镜上,盖上盖板,避免产生气泡;③将盐度仪对准光线明亮处,眼睛通过目镜观察(可旋转目镜调节手轮),使刻度板右侧蓝白分界线清晰;④读取分界线的刻度值,即为溶液的盐度。 酸碱度实验:①将洁净pH检测笔电极部分接入检测笔;②按通笔尾端的开关,将pH检测笔电极插入被测液体中;③等待数值稳定后,读取pH检测笔显示值;④清洗pH检测笔电极,关掉开关,套上保护套。 各组将实验结果填入任务单(见表2)。水样整体呈现青色,水温为24.5摄氏度。水样盐度为1‰左右,pH值为8.4左右,整体盐度低,呈弱碱性。据此学生可以简单判断保护区整体水质较好。 表2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道内水质状况分析 将化学实验融合进地理考察中,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探究意识、动手能力、实践精神和合作能力,实现跨学科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落实多学科核心素养。 (2)土样实验,估测土壤类型 实验准备如下。 ①地质地貌组学生共9人。 ②保护区地表所取土样9袋、乳胶手套若干、纯净水若干。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土壤质地估测的实验操作:①取一小块土壤,放在手中捏碎,加入适量纯净水,调匀;②放在手掌心用手指来回搓揉,使土壤吸水均匀,加水至土壤刚刚不黏手为止;③尝试将土壤搓成土条,如果能搓成土条,则将其弯成圆环;④根据土壤在搓条、弯圈过程中的表现,依照地理《必修1》中的标准,判断土壤质地类型。 每位学生将揉搓过程中土壤的特征以及估测的土壤类型填入任务单表格(见表3)。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表土壤整体颗粒较细,黏性强,能搓成土条,但是存在细微裂隙,能弯成圆环,但是有裂隙存在,据此判断其土壤为粉壤土或黏壤土。 表3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表土壤质地估测 学生通过亲自采样,亲自揉搓土壤,感受土壤特征,推测土壤质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兴趣,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三、活动总结阶段 1.交流考察成果 野外参观、室内实验、访谈结束后,师生共同汇聚在保护区2号馆(生命驿站)1楼自然教室。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小组讨论考察所得,并为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遗设计宣传口号。地质地貌组的学生从崇明岛的成因、地貌类型、特点、围垦方式以及土壤质地等角度进行汇报,设计了宣传口号“于东海之滨,见万物之灵”。水文生物组的学生从东滩保护区内的动植物种类、作用、成为候鸟中转站的原因、整体水质状况等角度进行考察成果交流,设计了宣传口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这里是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鸟类”。此次考察,学生感受到了东滩保护区空气清晰,水质清澈,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十分优美,由衷想要为保护这片净土贡献自己的力量。 2.撰写考察报告 考察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完成“考察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学主题实践活动的研究报告,在简述自然保护区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关注自然保护区对维系当地生态安全的作用以及对其发展的建议,为我国其他同类型保护区的发展提供参考。通过撰写考察报告,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3.开展过程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了解学生素养水平的重要方式。注重学生在考察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把评价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中,重视评价的育人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跨学科知识在真实情境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考察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学科研学主题实践活动设计了过程性评价量表,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对学生在信息获取与处理、工具使用、实验操作、小组考察讨论、总结反思五个维度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见表4)。 表4 “考察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学科研学主题实践活动评价量表 四、科学考察活动反思 在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活动中,学生基本完成了考察目标。学生通过参观、聆听讲解、采集水样土样、实验测量以及小组交流汇报等实践活动,培养了观察、动手、科学探究能力,促进了地理实践力等多学科素养的发展。通过考察活动,学生了解了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保护的鸟类种类以及保护成果,理解了建设自然保护区对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教师通过设计实践活动评价量表对学生实践进行量化考核,发现大部分学生处于水平2与到水平3阶段,学生整体地理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作者:复旦大学复兴附中 姚振兴 常丽霞 华梦艺)

2025-08-15 10:16:21

暑期是非遗传承黄金期,非遗与研学如何更好地结合?

“把细篾条弯成圈,固定接口处,搭建成一个球形……”重庆市铜梁区安居古城文庙的屋外阵阵夏日蝉鸣,屋内一群少年围着扎龙师傅,聚精会神地看着篾条在他手中慢慢变成一个龙珠。近日有媒体报道,暑假期间,拥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安居古城成了青少年的非遗“课堂”,这里常年活跃着多个国家级、市级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不少学生前来体验、学习手工扎制龙珠,并参与龙舞表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青少年了解乡土乡情的有效载体,重庆安居古城在暑期成为青少年的非遗“课堂”,得益于当地扎实的体验式非遗研学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的结合,可谓天作之合,是将研学旅行做深做透,做出地方特色的“妙手”,也是非遗文化传承在暑期播下的种子。借助非遗的丰富内涵,通过研学旅行的科学规划,暑期成为研学旅行的“开讲时间”,自然也是非遗传承的黄金时段。 在长期的人类活动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遗产,有许多以物质形式保留下来,成为了解人类及族群文明进程的重要物质见证。同时,还有大量有着顽强生命力和高度适应性的文化遗产,通过社区、群体或者个人的传承继续发挥其实用性作用。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述,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对其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内容加以保护。如正在暑期隆重开展的四川凉山彝族传统火把节活动,是当地最为盛大的节日,整体展现了当地传统体育、传统风俗、传统艺术及审美情趣和观念,已成为该地区各族群众共同认可和参与的重要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在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方面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其传承和保护意义不言而喻。 研学旅行作为一项深受青少年欢迎的教学活动,是青少年通过实地“丈量”祖国大地,以多种形式了解乡情、国情的重要方式,也是青少年深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教育过程。从两者的特点任务来看,非遗与研学是天然的“盟友”,一个是教育教学的外在形式,一个是实现教育任务的丰富内涵,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必然双赢、多赢。而暑期这一特殊的“大块时间”,则非常利于平时学习时间紧、压力大的青少年深入了解和学习参与非遗的传承过程,感受其文化魅力与文化内核。 非遗与研学在暑期的结合应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对当地的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代表作品等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及梳理,形成相应的研学旅行非遗项目教学资源库。 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按照课程标准,与非遗传承机构及其传承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比如讲解的内容、参观的路线、参与的流程与场所、辅助教学人员,等等,确保研学目标的实现。 三是注重个人研学的组织管理。暑期许多青少年家庭出行,可指导非遗传承场所建立零星研学的流程管理,积少成多形成非遗传承的燎原之火。 四是打造非遗研学精品路线,将当地众多非遗项目进行详略得当的科学规划设计,形成非遗传承合力。 五是注意非遗研学的过程监管,避免非遗传承在研学中变异为“生意”。 暑期是研学旅行的热度高涨期,而非遗应当成为暑期研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让研学取得良好效果,也给非遗播下文化火种。(作者:廖德凯,系四川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长)

2025-08-15 10:16:21

小学劳动校本课程如何设计实施?来看这个学校的实践探索

新时代劳动教育重在解决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等现实问题。劳动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化设计,让学生有参与劳动的内在驱动力。结合学校周边的特色资源,设计符合小学生行为能力和认知规律的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是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 西安市蓝田县蓝关街道大寨小学(以下简称“大寨小学”)位于陕西关中“四大关”之一的“蓝关”所在地。学校以“劳动和智慧”为文化内核,传承“以劳动和智慧拓土创业”的精神品质,坚守让教育接地气、让教育回归常识的朴素理念。以劳动教育为支撑点,开发实施了学校校本特色精品课程——“新大寨”劳动课,探索“五育”融通课程育人模式,让劳动教育从校园延伸到生活、社会,让学生在劳动中涵养智慧、汲取营养。学校充分发挥蓝田的地域优势和学校的资源优势,构建了体系化、多样化、本地化、参与式、半开放式的小学劳动教育体系。 一、整合资源,整体设计 大寨小学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开发了名为“‘新大寨’劳动课”的特色校本课程,并编写了校本课程纲要。主要内容如下: (一)弹性设计家庭劳动任务 “每日小当家”以家庭为基础,持续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1~6年级全体学生参加,每天15~30分钟,完成“家务劳动任务清单”,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每日小当家”课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特征,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小学1~6年级家庭劳动任务表》,引导学生每天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 家庭劳动的任务分为“基础任务(必做)”和“自选任务(选做)”两种类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低年级以“洗”为主,如洗自己的红领巾、袜子等。中年级以“理”为主,如整理房间、餐桌、客厅等。高年级以“餐”为主,如做简单的菜,熬简单的粥等。 (二)统一开展劳动技能指导 “每周小技能”课程梳理了1~6年级学生每学年应该掌握的劳动小技能,要求学生每周学习一个劳动小技能,课时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每节抽出15~20分钟渗透劳动技能教育。课程内容涵盖两大模块,即“基本生存小技能”和“美好生活小技能”。“基本生存小技能”与“每日小当家”课程中的基本生存技能相对应,对学生们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劳动活动进行系统详尽的指导,旨在科学细致地帮助学生掌握生活小技能,落实“教育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理念。“美好生活技能”是指创造性提升审美力的劳动实践,在低段学生掌握基本生存技能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设置了提高学生生活技能的劳动,旨在让学生产生自己的创意设计,加强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发展其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创造性开展美化校园劳动 “创美校园”活动课程是学校设计的美化校园创意活动,包含两个部分:第一,不放过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细节,学生按区域清扫校园。第二,在校园设置一块校园美化区,让学生呈现创意作品,每月更换一个主题,让学生设计相关手工作品。 (四)定期开展劳动技能比赛 “劳动技能大比拼”是关于劳动技能的校级比赛,每学期按年级举办各年级劳动技能大赛,其中1~6年级根据本学期劳动技能清单,每个年级选择三项技能进行比赛。 二、“五育”融通,凸显特色 以劳动教育为主体,设计特色社团课程群,探索“五育”融通的劳动教育特色路径。 (一)“以劳促德”特色社团——“小小勺勺客” 学校以餐厅作为载体,与德育学科相结合,开发“小小勺勺客”社团课程,培养学生的就餐礼仪、节俭品质、合作能力等。 “小小勺勺客”社团设置指导教师1名,学生30名,初期活动共分四个板块:一是餐厅礼仪;二是蓝田小吃和名厨简介;三是花馍制作(以卡通动物形象为主);四是面食制作(以擀饺子皮、包花样饺子、搓麻食为主)。课前教师准备好食材,活动中教师先作示范,然后分组指导学生完成。 (二)“以劳增智”特色社团——“公王岭科考” 公王岭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地质考古研究基地。本社团以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为载体,开发“公王岭科考”社团课程,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身边的地质文物古迹,培养学生考古方面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科研劳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公王岭科考”社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完成考察方案设计、工具准备、现场考察、成果汇报、模拟结题、撰写报告等科学考察环节。 (三)“以劳强体”特色社团——“大寨农社” “农业学大寨”让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本校所在的大寨村正好和山西的大寨村同名,我们延承山西的“大寨农业精神”,设计了“大寨农社”社团课程,建立了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幸福农场”,让学生亲自参与农业劳动,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一方面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艰苦奋斗、自强刚毅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通过有一定强度的农业劳动,强健体魄。 “大寨农社”社团主要招募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前期的教学主要包含农业基本知识、农业技能。后期的教学包含平整田地、播种小麦、蔬菜种植、麦田追肥、蔬菜施肥、麦田和蔬菜地除草等。 (四)“以劳育美”特色社团——“蓝玉美工” 蓝田玉雕艺术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中国玉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蓝玉美工”社团课程,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了解蓝田玉的历史发展、蓝田玉的特点等;另一方面通过体验雕刻、绘画等创意性劳动,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美的过程,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蓝玉美工”社团主要以四五年级学生为主。第一阶段课程是让学生了解玉的特点,玉的文化历史发展。第二阶段课程是让学生学习构图,进行整体造型,并带领学生到县职教中心参观学习。第三阶段课程是在网上购买木刻版画材料,训练学生雕刻的基本功,了解阳刻和阴刻等。 三、文化引领,塑造品牌 “劳动文化节”是大寨小学劳动精品特色课程四大内容板块的一部分,旨在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 2022年4月29日,大寨小学“名校+”共同体举办第二届劳动文化节,全面展示了“新大寨劳动课”实施一年来的教育教学成果,为区域内推进劳动教育作出表率。 活动中,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种的大蒜、菠菜,介绍了自己用手工材料制作的农具,现场制作了创意花馍。在“劳动技能大比拼”环节开展了巧手系鞋带、巧剥大蒜、搓麻食小能手、多彩水果拼盘、创意包饺子等项目,还邀请家长参与比赛,探索家校共育的新途径。 学校通过“劳动文化节”打造了劳动教育品牌,强化了学校、家庭、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同和重视。(作者:贾玲玲,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蓝关街道大寨小学)

2025-08-15 10:16:21

工业+研学 解锁“硬核”玩法

作为共和国工业奠基地,辽宁的工业遗址遗迹数不胜数,同时,还建有各类工业主题展馆。除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外,辽宁还有三座工业主题展馆被写入中小学教材。 卡戳儿的风吹到了鞍钢 2024年10月30日,一群来研学的孩子被鞍钢博物馆里红白相间的盖章机所吸引。他们人手一本盖章卡册,将其放入盖章机中,手握红色手柄向下按压,即解锁了“苏联产的无缝钢管定径机”“老一号高炉铁水罐车”“一号高炉”“柳条帽”等宝藏密码。 鞍钢博物馆文创部开发人员李博说,为增强体验感和互动性,鞍钢博物馆推出盖戳打卡活动,受到参观者欢迎。通过盖章,参观者既能了解辽宁工业文化,又能沉浸其中体会“寻宝”的乐趣。 如果说辽宁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重要基地,那么鞍钢便是“重中之重”。在初中历史教材中,“一五”时期鞍钢三大工程中的无缝钢管厂和大型轧钢厂这两项都以插图形式展现,由此可见鞍钢举足轻重的地位。 印在人民币上的矿山 “你看,这就是我们海州露天矿,当年这里特别辉煌,要不然也不能印在人民币上。”站在海州露天矿,讲解员王双园说。 在矿山公园广场上,一个大型设备电镐既代表着矿山曾经的辉煌,也代表着它所经历的沧桑。海州露天矿因为是“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被写入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1960年,我国发行的第三版人民币5元背景图案就是海州露天矿电镐进行煤炭开采作业的场景。当时,海州露天矿作为共和国经济的重要“输血者”,为国家生产煤炭作出了重要贡献。据老工人回忆,那时矿上白天热火朝天,晚上灯火通明,几十台蒸汽机车盘旋穿梭,煤炭资源源源不断送往全国各地。这也成为中国煤炭工业史上永恒的记忆。 战斗机主题公园 走进沈飞航空博览园,仿佛置身于飞行的世界。一架架排列整齐的歼击机停放在草坪上,各种型号的飞行器和发动机陈列在展柜里。 1956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原名56式)从沈阳腾空起飞,直冲云霄。歼-5全部采用中国自制零件,歼-5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航空工业跨入了喷气时代。空军战斗英雄吴克明在回忆中多次提到驾驶国产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时的场景。这是他的第一次,也是中国人的第一次。 如今,沈飞航空博览园也是一座传承航空报国精神的“战斗机主题公园”。几代沈飞人薪火相传,不懈奋斗,研制生产出40多种型号、数千架歼击机并装备部队,填补了一系列国防建设的空白,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这里也被誉为“中国歼击机摇篮”。 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张 颖

2025-08-15 10:16:21

小学劳动校本课程如何设计实施?来看这个学校的实践探索

新时代劳动教育重在解决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等现实问题。劳动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化设计,让学生有参与劳动的内在驱动力。结合学校周边的特色资源,设计符合小学生行为能力和认知规律的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是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 西安市蓝田县蓝关街道大寨小学(以下简称“大寨小学”)位于陕西关中“四大关”之一的“蓝关”所在地。学校以“劳动和智慧”为文化内核,传承“以劳动和智慧拓土创业”的精神品质,坚守让教育接地气、让教育回归常识的朴素理念。以劳动教育为支撑点,开发实施了学校校本特色精品课程——“新大寨”劳动课,探索“五育”融通课程育人模式,让劳动教育从校园延伸到生活、社会,让学生在劳动中涵养智慧、汲取营养。学校充分发挥蓝田的地域优势和学校的资源优势,构建了体系化、多样化、本地化、参与式、半开放式的小学劳动教育体系。 一、整合资源,整体设计 大寨小学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开发了名为“‘新大寨’劳动课”的特色校本课程,并编写了校本课程纲要。主要内容如下: (一)弹性设计家庭劳动任务 “每日小当家”以家庭为基础,持续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1~6年级全体学生参加,每天15~30分钟,完成“家务劳动任务清单”,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每日小当家”课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特征,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小学1~6年级家庭劳动任务表》,引导学生每天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 家庭劳动的任务分为“基础任务(必做)”和“自选任务(选做)”两种类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低年级以“洗”为主,如洗自己的红领巾、袜子等。中年级以“理”为主,如整理房间、餐桌、客厅等。高年级以“餐”为主,如做简单的菜,熬简单的粥等。 (二)统一开展劳动技能指导 “每周小技能”课程梳理了1~6年级学生每学年应该掌握的劳动小技能,要求学生每周学习一个劳动小技能,课时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每节抽出15~20分钟渗透劳动技能教育。课程内容涵盖两大模块,即“基本生存小技能”和“美好生活小技能”。“基本生存小技能”与“每日小当家”课程中的基本生存技能相对应,对学生们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劳动活动进行系统详尽的指导,旨在科学细致地帮助学生掌握生活小技能,落实“教育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理念。“美好生活技能”是指创造性提升审美力的劳动实践,在低段学生掌握基本生存技能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设置了提高学生生活技能的劳动,旨在让学生产生自己的创意设计,加强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发展其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创造性开展美化校园劳动 “创美校园”活动课程是学校设计的美化校园创意活动,包含两个部分:第一,不放过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细节,学生按区域清扫校园。第二,在校园设置一块校园美化区,让学生呈现创意作品,每月更换一个主题,让学生设计相关手工作品。 (四)定期开展劳动技能比赛 “劳动技能大比拼”是关于劳动技能的校级比赛,每学期按年级举办各年级劳动技能大赛,其中1~6年级根据本学期劳动技能清单,每个年级选择三项技能进行比赛。 二、“五育”融通,凸显特色 以劳动教育为主体,设计特色社团课程群,探索“五育”融通的劳动教育特色路径。 (一)“以劳促德”特色社团——“小小勺勺客” 学校以餐厅作为载体,与德育学科相结合,开发“小小勺勺客”社团课程,培养学生的就餐礼仪、节俭品质、合作能力等。 “小小勺勺客”社团设置指导教师1名,学生30名,初期活动共分四个板块:一是餐厅礼仪;二是蓝田小吃和名厨简介;三是花馍制作(以卡通动物形象为主);四是面食制作(以擀饺子皮、包花样饺子、搓麻食为主)。课前教师准备好食材,活动中教师先作示范,然后分组指导学生完成。 (二)“以劳增智”特色社团——“公王岭科考” 公王岭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地质考古研究基地。本社团以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为载体,开发“公王岭科考”社团课程,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身边的地质文物古迹,培养学生考古方面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科研劳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公王岭科考”社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完成考察方案设计、工具准备、现场考察、成果汇报、模拟结题、撰写报告等科学考察环节。 (三)“以劳强体”特色社团——“大寨农社” “农业学大寨”让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本校所在的大寨村正好和山西的大寨村同名,我们延承山西的“大寨农业精神”,设计了“大寨农社”社团课程,建立了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幸福农场”,让学生亲自参与农业劳动,体验农业劳动的艰辛。一方面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艰苦奋斗、自强刚毅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通过有一定强度的农业劳动,强健体魄。 “大寨农社”社团主要招募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前期的教学主要包含农业基本知识、农业技能。后期的教学包含平整田地、播种小麦、蔬菜种植、麦田追肥、蔬菜施肥、麦田和蔬菜地除草等。 (四)“以劳育美”特色社团——“蓝玉美工” 蓝田玉雕艺术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中国玉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蓝玉美工”社团课程,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了解蓝田玉的历史发展、蓝田玉的特点等;另一方面通过体验雕刻、绘画等创意性劳动,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美的过程,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蓝玉美工”社团主要以四五年级学生为主。第一阶段课程是让学生了解玉的特点,玉的文化历史发展。第二阶段课程是让学生学习构图,进行整体造型,并带领学生到县职教中心参观学习。第三阶段课程是在网上购买木刻版画材料,训练学生雕刻的基本功,了解阳刻和阴刻等。 三、文化引领,塑造品牌 “劳动文化节”是大寨小学劳动精品特色课程四大内容板块的一部分,旨在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 2022年4月29日,大寨小学“名校+”共同体举办第二届劳动文化节,全面展示了“新大寨劳动课”实施一年来的教育教学成果,为区域内推进劳动教育作出表率。 活动中,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种的大蒜、菠菜,介绍了自己用手工材料制作的农具,现场制作了创意花馍。在“劳动技能大比拼”环节开展了巧手系鞋带、巧剥大蒜、搓麻食小能手、多彩水果拼盘、创意包饺子等项目,还邀请家长参与比赛,探索家校共育的新途径。 学校通过“劳动文化节”打造了劳动教育品牌,强化了学校、家庭、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同和重视。(作者:贾玲玲,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蓝关街道大寨小学)

2025-08-15 10:16:20